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南昌选择红谷滩打造“一江两岸”新城区始末

2022-09-13 22:37:45 2423

摘要:自汉代灌婴筑城以来,南昌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在今天逐渐形成了“一江两岸”城市发展新格局。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颗耀眼的城市新星——红谷滩新区在赣鄱大地冉冉升起,由此产生的“南昌现象”“南昌速度”也令世人所赞叹。 天气晴朗的夜晚,南昌市最...

自汉代灌婴筑城以来,南昌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在今天逐渐形成了“一江两岸”城市发展新格局。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颗耀眼的城市新星——红谷滩新区在赣鄱大地冉冉升起,由此产生的“南昌现象”“南昌速度”也令世人所赞叹。

天气晴朗的夜晚,南昌市最流行、最惊艳的网红打卡地非“一江两岸”莫属,不仅有高楼和商圈,还有颇具特色的人文景观。站在滕王阁上,可俯瞰南昌一江两岸之景,流光溢彩的灯光秀、亚洲著名音乐喷泉群……人们随便站在一处自拍,分分钟就能提升朋友圈的格调。然而,谁曾记得20多年前赣江两岸是什么样子?那时,赣江东岸砂石成堆、坑坑洼洼,只是附近居民的放牛地;赣江西岸绝大部分地区则是难觅人烟的沙滩、滩涂……

如今的南昌红谷滩新区高楼林立。

上世纪依托旧城区向南拓展

“赣江边有一个鸿鹄滩,鸿鹄滩里有片烂滩涂,行人路过,没有好衣裤。”老南昌有首民谣这样唱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昌人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宁要老城区一张床,不要红谷滩一间房”。时间一晃,2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红谷滩已经是南昌市最具动感、最现代化的新区,坐落其间的双子塔、秋水广场、摩天轮等已成为南昌市的典型地标。这些年,是什么让红谷滩变得如此具有“摩登范”?这一切还得从南昌市“一江两岸”中红谷滩的开发历史说起。

南昌市史志办副主任张永华告诉记者,和所有滨江城市一样,受基础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南昌的城市建设一直以来主要在赣江一侧依托旧城区向南拓展,与老城区仅一江之隔的红谷滩直到上世纪末还是一片荒芜的滩涂,与老城区的繁华形成了鲜明对比。

其实,早在上世纪,江西省领导就曾高瞻远瞩地对这片滩涂作出过科学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西第一任省长邵式平在1959年10月的一次会议上提出“南昌的发展要建一江两岸,学武汉三镇”。

对此,人们或许会有疑问,当时南昌城区的发展尚未成熟,为何会提出“一江两岸”的构想?记者了解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邵式平曾赴武汉考察,当时的武汉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人口达到百万级别的省会城市,其工业发展繁荣,经济实力雄厚。邵式平了解到,武汉三镇的雄厚实力不仅来源于其原有的工业基础,更得益于其紧邻长江的区位优势,这样的城市格局充分利用了周边地形与长江航运的有利条件。

考察结束后,邵式平认为,作为江西省会的南昌紧邻赣江,航运交通也颇为发达,于是萌发了建设“一江两岸”的构想。但由于内外环境的影响,已经初具现代城市格局的南昌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已经能够满足当时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将发展重心偏向于工业建设和军事防御建设,“一江两岸”的构想随之搁置。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南昌市委、市政府也有过将红谷滩开发为“太阳岛”式旅游度假区的构想,但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所有规划仅仅停留在图纸上。

拉开“一江两岸”格局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南昌老城区的不平衡发展问题日益凸显:人口聚集过多,住宅、商业、工业、学校混杂一处。坊间俗语“螺蛳壳里做道场”就是对这一情况的形象描述。在当时,如何拉动南昌市的进一步发展、疏解老城区密集的人口,成了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于是,打造“一江两岸”、开发红谷滩渐渐被提上议程。

或许有人会问,南昌地域广阔,扬子洲、凤凰洲等地在当时都是地广人稀之处,为何不选择在这些地方开发,而要开发红谷滩?据江西省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李新华介绍,现代城市的建筑规划大部分都是基于交通、地理区位以及历史格局等因素进行的,而交通因素及历史因素也是相互作用的。

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南昌府志》中三湖九津全图描绘,当时南昌主城的章江门、广润门、惠民门以及所延伸的官道均朝向今天的红谷滩,红谷滩便是南昌西面城外百姓进城的必经之路。在1927年的南昌市全图中也可以发现,当时的中正大桥(今八一大桥)正是通往清代南昌府的章江门附近。

李新华告诉记者,这些历史及交通因素也为后来南昌城朝红谷滩方向扩展奠定了基础。后来,随着昌九高速公路、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公路昌樟段的相继建成通车,为开发红谷滩提供了交通便利。特别是上世纪末,随着全长34.89公里的南昌“一江两岸”道路防洪系列工程启动,形成了沿江主干道环行线,从根本上拉开了南昌“一江两岸”的格局。

原南昌市政公用局(现为南昌市政公用集团)副局长陈安安告诉记者,1998年特大洪水之后,南昌市为了消除水患,借昌北大堤被列入江西省鄱阳湖防洪治理良机,启动实施了“一江两岸”道路防洪系列工程,对南昌大桥至赣江大桥沿江两岸的路堤进行了综合改造,疏浚河道、抽沙造地,使得红谷滩优越的区位优势得以凸显,城市建设的重点也开始向红谷滩转移。

热血造就“南昌速度”

记者了解到,南昌建设红谷滩的速度后来竟让以“深圳速度”为标尺的外商都为之赞叹。记者通过南昌市史志办提供的“荒滩上崛起的现代化新城——红谷滩新区建设专记”一文深刻了解到当年南昌市委、市政府发展新城区的雷厉风行:1999年11月12、13日,南昌市规划局公开向社会征集红谷滩新区规划设计方案;11月15日,市委、市政府将《关于加快推进“一江两岸”城市发展格局的报告》发给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12月,南昌市规划局聘请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学者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评审。

2000年2月23日,南昌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面开放建设红谷滩新区的初步实施方案》,成立了以时任南昌市委副书记、市长刘伟平为总指挥的红谷滩新区开发建设总指挥部。同年7月,红谷滩中心区4.28平方公里开发建设正式破土动工。

不断“长大”的红谷滩

对于“成长”中的红谷滩而言,2002年4月9日这一天注定是不平凡的。据悉,南昌市委、市政府在这一天正式批复成立红谷滩新区管委会,并于5月15日挂牌运行,将红谷滩新区区域面积扩大到50平方公里。

此后的几年里,红谷滩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2007年,随着“红谷滩速度”不断加码,红谷滩新区“长大”了许多。记者了解到,当年8月2日,政府部门又将新建县(今新建区)生米镇4个成建制行政村划归红谷滩新区管辖。至此,红谷滩新区面积达到了78平方公里。

昔日滩涂如今高楼林立

虽然现代化的小区在昔日滩涂上渐渐拔地而起,但那时的红谷滩“人气”并不高,究其原因,关键在于配套设施建设没有跟上“红谷滩速度”,造成在此居住的市民生活有诸多不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部门在红谷滩新区的几十个社区附近增加了多座公交站台,解决人们“出行难”的问题。此外,还引进、建立了农贸市场、邮政网点、社区卫生服务站等一系列配套设施,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

从昔日滩涂到“赣版浦东”,从星星点灯到万家灯火,红谷滩新区的“蜕变”只用了十余年时间。如今,这里已经是一派高楼林地、商圈遍地的繁荣景象。

就在红谷滩新区不断发展的同时,赣江东岸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2年,南昌市启动了全长8公里的赣东大堤风光带工程,该工程是南昌市打造“一江两岸,双核拥江”核心景观工程之一。记者了解到,赣江东岸一带有许多破旧的码头、工业厂房库房,这些元素为风光带配套服务建筑的设计提供了创作源泉,为打造文化创意片区提供了素材。

如今的赣东大堤风光带和红谷滩新区赣江西岸风光带一样,成为了南昌市打造一江两岸重要的滨水绿地。不仅如此,为了“点亮”赣江两岸,2013年,南昌市实施了“一江两岸”景观亮化提升改造工程,用惊艳的灯光表演生动诠释了南昌的文化与形象,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南昌气质”。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